大发11选5-俄罗斯芯片几乎一片空白,为什么不担心被卡脖?办法让美国也叹服
你的位置:大发11选5 > 新闻动态 > 俄罗斯芯片几乎一片空白,为什么不担心被卡脖?办法让美国也叹服
俄罗斯芯片几乎一片空白,为什么不担心被卡脖?办法让美国也叹服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20:02     点击次数:88

2022年3月,俄罗斯在乌克兰方向发动了所谓的“特别军事行动”,随即遭遇西方新一轮制裁——尤其瞄准高科技和半导体领域。美国一纸禁令,很快切断了俄罗斯获取高端芯片和相关设备的渠道。对任何现代军工国家来说,芯片就像“神经系统”:一旦被掐断,军工、航天、通讯等领域都会受到沉重打击。

但结果出人意料:俄罗斯并没有按外界预期崩溃,反而在制裁下表现出很强的抗压能力。连美国也不得不承认,要把俄罗斯彻底“卡死”并非易事。那么,芯片几乎一片空白的俄罗斯靠什么撑住了?他们又如何在“芯片战”里化险为夷?

要理解这个现象,需要回顾历史。苏联在半导体领域最光辉的时期是上世纪70年代。当时的“Электроника”系列计算机已有相当实力,很多军用系统能做到自给自足。那时期苏联曾有雄心在莫斯科附近打造一座微电子城,吸引大批技术人员和企业进驻,试图打造“东方硅谷”。然而,路线选择出了问题:本应把重心放在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工艺上,结果过度投入到电子管的小型化研究,试图增强核战环境下的抗电磁脉冲能力。电子管体积大、效率低,最终不能满足微型化和高密度集成的需要,苏联因此在制造工艺上逐步落后于美国。

展开剩余76%

到了1991年苏联解体,曾经的产业体系瓦解。进入21世纪,俄罗斯在制造工艺上严重滞后:国产制造停留在90纳米节点,而当时的国际领先厂商已进入14纳米、7纳米甚至更小工艺。高端芯片在民用和部分军用领域高度依赖进口,比例很高。

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,西方对俄的第一次大规模芯片断供让人担忧:光刻机、EDA设计软件、高端器件被切断。俄罗斯的应对却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崩溃,而是采取了一套务实且“非正统”的路子。

第一,聚焦“军用优先”。俄罗斯承认在民用高端芯片上无法与国际大厂竞争,于是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军用芯片上。军用芯片对体积和功耗的极端要求没有民用那么苛刻,但稳定性、抗干扰能力和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是第一位的。于是他们把重心从追求最小制程转向“能用、耐用、稳”的方向。

第二,回归“老技术 新思路”。模拟电路、改良的电子管技术在某些军用系统中重新派上用场。看起来像是复古,但在高强度电磁干扰环境下,这类方案反而更可靠。比如一些防空系统和机载雷达,依靠抗干扰、耐高温、抗冲击的设计,能在战场环境中稳定工作。某些俄罗斯自研雷达与西方先进机型相比并不落下风,其关键在于系统设计的整体适配,而不是单纯追求最先进的制程节点。

第三,务实的替代与进口渠道。俄罗斯并非完全自闭,而是积极寻求合作与替代来源。中国成为最大的芯片进口来源国之一,占比很高;两国在军民技术上的交流和合作也日益密切。与此同时,俄罗斯利用中转贸易和“灰色”渠道,从东南亚等地绕道获取部分关键元器件。虽然这些途径不够稳定,但足以维持重要军用和国防系统的运转。官方数据显示,某些年份芯片进口额达到数十亿美元,进口占比极高。

第四,国家扶持加速替代。自2014年起,俄罗斯推出了电子工业发展计划,设立专项基金、税收优惠、国家订单保障,目标是在未来提高国产化率。受益于政策支持,一些企业如“Baikal Electronics”和“MCST”开始研发本土处理器,例如“Elbrus”系列。虽然性能不能和英特尔、AMD一较高下,但在雷达、指挥控制和专用计算场景中已经可以替代进口产品。

再到2022年制裁升级,大量西方品牌撤资、民用产品断供,俄罗斯并没有惊慌失措。民用芯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中国等国替代;关键的军用系统则靠本土设计与持续改良维持。值得一提的是,俄罗斯在特定领域做出一些技术创新,例如改进的晶体振荡器技术,用以提升抗电磁干扰能力,这类“垂直化”的技术突破难以被简单制裁或复制。

当然,问题依然存在:人才短缺、资金不足、关键设备无法正常采购是长期困扰。俄罗斯的方案并不是追求技术上的全面超越,而是一种务实的生存策略:在被“卡脖子”情况下,选择最有效的替代路径和优先级,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。这种“能用就行、够用即可”的思路,形成了其独特的芯片应对哲学。

结论很直白:俄罗斯没有追上最先进的制程,但通过老技术的改良、替代供应链、国际合作和国家扶持,构建了一套能抗压的体系。在技术封锁下,这种“不对称应对”的经验对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有借鉴意义——在关键技术上,追求“能用、管用、够用”往往比盲目追求最前沿更现实、更可持续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相关资讯